传统产业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转型升级,实现涅槃重生、提质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大力实施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等“六新工程”,以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为主要途径,打造纺织服装制鞋现代时尚“新品牌”,加快优势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瞄准食品产业绿色发展“新方向”,推动传统产业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焕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为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围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迈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重点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质量效益显著改善。传统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制造业平均增速;传统产业利税、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效益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重点产业盈利能力、能耗降低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行业领域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发展模式深度变革。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每年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0个以上,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高位嫁接重点项目10个,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达到全省一流。
新型化率大幅提升。传统基础材料中衍生新材料比重达到40%以上;传统装备中高端智能“新装备”比重达到60%以上;食品、纺织服装制鞋领域分别创建10个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及模式等)。
转型生态加速形成。传统产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和制度链实现深度耦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制造”集群和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新制造”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显著增强,并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瞄准食品产业绿色发展“新方向”。发挥商丘粮食主产区优势,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提升本地企业双轮驱动,以面及面制品、乳制品、肉制品、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和酒类产品为重点,加快推进食品工业向品牌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延伸食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依托五得利面粉、麦客多食品等“链主”企业,研发谷朊粉、麦芽粉、新型蛋白强化面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拓展优质面粉、高档专用粉、方便主食、功能性食品等特色面制品空间。围绕培育科迪乳业、金象乳业等“链主”企业,提高冷链物流仓储能力,研发高端配方系列乳制品、干酪制品和功能性乳制品等,加强境内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形成从奶牛养殖繁育到乳品加工、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依托牧原肉食品、贵友食品、桂柳牧业等龙头企业,扩大冷鲜分割肉、速冻肉制品、休闲熟食制品、餐厨肉制品等规模,开发低脂、低盐、低温、新口味等健康产品。支持科迪速冻、福润食品等冷链食品企业,开发预制菜、即热熟食、中式面点、冷鲜果蔬等热点产品。支持名代食品、卢师傅食品等企业开拓面向旅游、航空、高铁等细分市场的坚果、豆制品等休闲食品,研制多档次、多品种的肉类食品、谷物零食、花生食品、冻干食品、休闲饮品等零食产品。充分发挥现有功能食品基础,支持企业研发双蛋白食品、保健食品、药食同源食品、功能饮料等融合产品。加快推动张弓酒厂改制重组进度,积极复兴民权葡萄酒品牌,持续擦亮“皇沟”“张弓”金字招牌,加快实现商丘酒业振兴。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重点食品加工企业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提高优质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完善原料基地、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等环节,拓展直营直销、电商直播等销售形式,推动商丘从“豫东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跨越。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2000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形成3—5个左右全国知名的绿色健康食品品牌,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绿色生态食品产业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巩固提升新型制冷装备、环保装备、专用汽车、精密铸造、智能装备等领域优势,推动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成套化转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制冷装备围绕培育雪人压缩机、澳柯玛电器等“链主”企业,加快二氧化碳制冷、氢制冷等技术变革与应用,打造以创新、智能、循环为特征,以价值链为纽带的全制冷装备产业链。专用汽车围绕培育冰熊等“链主”企业,重点发展轻量化、智能化、定制化冷链物流设备、建材运输设备等各类专用及改装车。发挥冷藏保温车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打造全国冷藏保温专用车产业新高地。推动五金工量具向精密工量具、数字工量具、智能工量具等方向升级,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有机固废热裂解综合处理利用设备向成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变,发展“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服务”为一体的环保装备产业链。推进关键技术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加快开发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新装备,力争在家用机器人、无人机、精密仪器仪表、高端医疗装备、农机装备、金刚石超硬磨削工具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其中“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打造纺织服装制鞋现代时尚“新品牌”。发挥商丘棉纺、针织服装、制鞋等领域的集群化、规模化优势,全面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加快构建纺织服装制鞋全产业链。拓展产业用纺织纤维生产、非织造、成品应用等纺织产业链,发展特色工艺家纺产品、医疗卫材、汽车安全防护、公共应急特种功能性材料等产业用纺织产品。加大印染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支持夏邑县印染产业园创新发展绿色印染技术,重点突破一批印染行业重大共性关键工艺技术。围绕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引进服装生产、设计企业,发展定制化柔性生产方式,提升创意设计整体水平。大力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与设计机构对接融合,通过改进优化产品外观、结构和功能,加快发展新一代时尚、功能、智慧服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对制鞋领域模具专业、技术专利市场、设计研发平台、品牌孵化基地等补链式建设,引导鞋类生产企业加快功能性产品开发应用,拓展矫正鞋、医美鞋等鞋类产品品类,完善本地鞋材配套能力,打造全品类鞋业基地。引领制鞋企业向鞋材面料高端化、工艺智能化、品牌区域化发展。到2025年,新增5个国内知名品牌,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培育形成以产品高端制造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产业体系,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纺织鞋服基地和国内外知名品牌汇聚高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重点工程
(一)新技术嫁接工程。
1.打造新技术嫁接竞技场。建设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制等科研组织方式,攻克高端动力电池箔、超细金刚石微粉分散分级工艺、双蛋白食品等一批“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新技术嫁接竞技场,抢占新技术嫁接先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2.加快新技术嫁接产业化。把新技术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新模式推广应用作为技术嫁接的落脚点,强化新技术产品推广。开展以改进食品生产技术为目标的中试应用,持续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等新产品推广政策,着力形成“技术研发—高位嫁接—规模生产—新品应用”的良好生态。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工艺水平,支持优质新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影响力。到2025年,力争推广50个新技术嫁接新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二)新模式提质工程。
1.强化智能制造提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标杆企业,引导智能制造“链主”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推广解决方案,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提高传统制造业效能。到2025年,力争在高位嫁接的传统产业领域创建10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进服务型制造增值。加快传统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集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于一体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食品工业发展中央厨房、私人定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纺织服装制鞋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定制服务。加快钢铁、有色、建材、化工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到2025年,力争建成10个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模式等)。(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3.突出绿色制造降碳。围绕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合同降碳管理、低碳整体解决方案等新模式。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支持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及骨干企业。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和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控制要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三)新链条重塑工程。
1.培育优势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后端服务全链条培育,着力形成一批“新制造”优势产业链。巩固提升高端装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强纺织、食品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加快化工产业链向精细化工等产业链延伸,形成精深加工、高端与终端产品制造新优势,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2.强化产业链项目支撑。全面梳理产业链关键节点和供应链瓶颈,积极承接国内外传统产业高位嫁接项目,鼓励本土企业新上“新型化”产业项目,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补短板项目,持续强化重点产业链的项目支撑。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商丘食品工业园、河南金艺科技产业园、五洲国际鞋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施20个投资亿元以上高位嫁接项目。(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新空间拓展工程。
1.建设重大产业基地。综合考虑环境容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要素保障等因素,指导各县(市、区)做好产业布局调整工作。提升园区能源、给排水、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通过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集中治理与深度再利用等途径,减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夏邑县、睢县和睢阳区纺织服装制鞋,虞城县、梁园区和永城市绿色食品,民权县制冷装备,虞城县五金工量具等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2.加快产业入区发展。以开发区为主载体,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入(开发)区发展,提升开发区主导产业能级。加快推动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化工园区。新上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在相应开发区布局。鼓励龙头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提升产业集中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五)新品牌培育工程。
1.提升传统产业新产品质量。加快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规模化市场拓展,提高嫁接新产品的内在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重点行业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新产品质量管理和相关认证体系,着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拳头产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更快抢占国内外市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打响商丘传统制造新品牌。结合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优中选优,支持一批新产品创建区域品牌,推动一批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市场美誉度高的品牌创建国家级品牌。支持第三方品牌服务机构对新产品开展管理咨询、品牌策划、市场推广等专业化服务,鼓励新产品参选国内国际品牌价值排行榜。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各类展会平台宣传商丘产品,塑造品牌形象,将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打造成商丘的闪亮名片。到2025年,打造10个传统制造新品牌。(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3.加强新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传统产业新产品标准化战略研究,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与修订,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落实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认证制度。鼓励开展国际对标,支持企业以高于国家、国际标准生产新产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六)新生态构建工程。
1.强化政策引导。统筹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发挥基金作用,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对于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纳入商丘市产业基金支持范围。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细化专项信贷政策,建立精准信贷机制,加大对符合授信政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质押担保业务及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传统产业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税务局、人行商丘市中心支行、商丘银保监分局)
2.建设人才高地。优化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聚焦传统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强化自动化焊接、食品智能加工、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服装加工设计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依托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采取项目聘用、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引进一批高端专业人才。积极对接食品领域知名高校,引进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学科人才,力争在新型食品原料及分子食品研发方向取得突破。鼓励职业院校举办面向我市服装行业的服装设计、品牌策划、电商运营以及版型师、陈列师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与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水、电、气、热等要素保障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强化产业用地保障,将高位嫁接、转型升级并符合相关条件的项目纳入新兴产业用地、混合用地、弹性用地适用范围,降低项目用地成本,缩短用地报批周期。对于重大项目在环境容量、碳排放、能耗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各项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组织架构与职能定位,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进程,切实做到责任明晰、组织有效、工作到位、反馈及时。(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创新工作机制。将传统产业中高端产品与制造环节纳入战略新兴产业统计范围,对新产品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50%的企业,可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环保治理管控机制,对符合条件、标准的企业实施“降级管控”。深入开展全市“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推动各类问题协调解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加强督导考评。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在县(市、区)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明确重大工作和重点项目,凝聚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合力,确保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商丘市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商丘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大力实施高精尖技术攻关、高性能新品推广、高能级群链提升、高质量企业倍增、高层次人才引育、高效能金融助力等“六高工程”,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引擎、新支柱、新主导,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规模倍增。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形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16个百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质效提升。新兴产业利润、利税等主要效益指标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涌现一批高端新品,形成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品,部分新兴领域“整机”与“配套”产品质量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动能更强。新兴产业领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增5家省级及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每年滚动实施5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新兴产业项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年均新增30家以上。
——生态更优。新兴产业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更加健全,各类产业发展要素得到高效保障,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项目根植性大幅提升,形成“五链”深度耦合生态,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网联发展。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服务的“链式生态”逐步向汽车、能源、交通、信息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跨越发展。构建新能源商用车、冷藏车、改装车等系列化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聚焦区域集散、城市配送和末端物流,重点发展轻、中、重、微卡等商用车车型,形成新能源商用车规模优势,推动传统燃油车、改装车企业,加快导入新能源车型,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供给能力,加快布局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动力总成、智能网联等领域,促进零部件与整车相互赋能、协同发展。重点培育示范区新能源智能商用物流车和高端A型智能房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夏邑县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促进新能源汽车领域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研发,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平台、道路测试基地建设。积极融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1+5”城市群,推进氢燃料汽车研发和示范应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充换电设施开放共享,提升智能服务保障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1000亿级产业集群规模,建成中部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
(二)推动新材料产业筑基高端前沿。以高性能化、多功能化、轻量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超硬材料、先进铝材料、光电新材料、功能性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向高精尖延伸转型,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技术创新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下游产品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新材料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构建,实现从材料到器件到装备的跃升,建设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做强超硬材料,充分发挥人造金刚石独特性能优势,进一步完善“金刚石微粉—单晶合成/聚晶金刚石—金刚石制品/金刚石饰品”产业链;以柘城县金刚石产业园项目为依托,研发“超高耐磨金刚石—金属复合焊接材料”,推进金刚石制品由中低端磨料磨具向高铁轨道研磨设备、航空航天材料和航空航天材料加工设备、石油钻头等高端产品转型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立方氮化硼等新领域,打造全国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先进铝材料,依托科源电子、帅翼驰新材料、神隆宝鼎、华荣电子等企业,重点延伸“电子铝箔—腐蚀箔—化成箔—铝电解电容器”和“铝板带箔—民用箔”产业链,加快研发航空航天及船舶用、汽车用、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材料用等高端铝合金产品,促进铝材料转型升级。做大光电新材料产业,依托中联玻璃、鸿大光电等企业,进一步完善“玻璃—光伏组件—发电—制氢—储能—光电材料”产业链,推动由玻璃材料向电子级玻璃材料转变。培育功能性新材料产业,依托永煤碳纤维,延伸“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制品—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打造先进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先进钢铁材料产业,依托闽源钢铁,延伸“钢材—钢板带—民用镀涂钢板”产业链,研发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特、精、高”新品种,打造先进钢铁产业基地。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10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三)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融通发展。聚焦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兽药、医药流通、康养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建立跨区域研发合作平台,拓展产智融合发展通道,打造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全产业链条。围绕代谢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毒感染等疾病,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的仿制药及中间体,加快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和引进临床用量大的专利药物,带动产业升级。以创新型生物治疗产品制备及创制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开展新型治疗性抗体、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及多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及临床研究,重点发展核酸、抗体、重组蛋白、多肽类药物等新型生物药。做大做优现代中药,着力提升产业研发水平,重点开展新型制剂、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研发和中成药二次开发,加强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延伸医疗器械产业链,依托善时生物、国健医疗等重点企业,加快抗病毒口罩、医学影像设备、医疗监测和可穿戴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项目培育引进,重点支持突破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中医数字化诊疗、生命体征检测、数字化医疗器械等领域制约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兽药产业领先发展,持续提升美兰生物、爱己爱牧等企业在国内疫苗及兽药领域的领先优势,着力拓展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宠物医药、动物疫病诊断检测试剂等动物医药产品。推动完善现代医药流通体系,依托重点医药流通企业,培育发展现代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构建辐射全省的重要医药流通枢纽节点。鼓励本地医药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扩大商丘医药产品终端销售,提升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推动生物医药形成1000亿级产业规模,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中高端研发生产基地、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集聚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
(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链条提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做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耦合器、5G、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加快培育高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光通信等产业链。做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条,依托金振源电子、中目科技、海乐电子、首元科技等企业,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行车记录仪、汽车安全智能设备、多媒体自助服务移动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精密显示用电路板、导电玻璃、关键模组等产业链核心产品,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基于5G技术的数字影音、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型智能终端。提升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耦合器产业规模,依托永耀缘成科技、中分仪器、睿控仪器仪表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制冷家电、电力监测、钻井信息采集等行业应用智能传感器,拓展新型光电耦合器等多系列产品类目。加快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构建智能传感器、射频卡、嵌入式芯片、传感网络设备等产品体系,推动材料生产、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集成和重点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拓展5G产业链条,重点围绕手机精密机构件、电脑配件、手机电池、集成电路板、玻璃盖板等配套产品,着力推进睢县电子信息产业园、梁园区集美数智产业园、民权县永耀缘成科技光电产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全省5G智能终端配套协作区。发展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围绕星林电子、金坤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5G传输线、FFC扁平线、集成线束等智能终端配套电子线材,以及稀土永磁材料等高性能电子基础材料。到2025年,建成全省重要的1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三、重点工程
(一)实施高精尖技术重点攻关工程。全面梳理我市新兴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短板清单,整合产业创新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力争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及系统研发、金刚石高端制品研发、高端铝合金研发、创新型生物治疗产品制备及创制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突破一批制约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难题。到2025年,力争攻克1—2项新兴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二)实施高性能新品推广工程。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品牌与标准建设,结合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实施,推动创新产品新标准制定,抢占市场“话语权”。落实并完善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支持政策,强化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结合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等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各县(市、区)出台自创新品推广政策。到2025年,力争推广5个以上新兴产业重大创新新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知名新品牌。(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实施高能级群链提升工程。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原则,加快培育一批省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睢县、民权县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锻长智能终端、智能耦合器、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链长板;支持梁园区、柘城县、虞城县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锻长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长板;支持示范区、柘城县、睢阳区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锻长碳基新材料、超硬材料、光电新材料等产业链长板;大力发展示范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夏邑县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整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竞争力。动态编制新兴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全面梳理短板弱项清单。落实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群链长制”,按照短板弱项清单,坚持挂图作战,着力筑底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产业链短板弱项招商,着力引进头部企业和关键链缺失环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四)实施高质量企业倍增工程。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思路,梯度培育“头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支持优势新兴产业企业发挥品牌、技术等综合优势,瞄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和中高端,兼并重组高成长潜力企业,加快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兼并重组一批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类和终端产品制造类企业,实现延链高端、转型发展、高位嫁接、换道领跑。到2025年,力争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实现新兴企业数量与发展规模倍增。(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五)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制定新兴产业链“高精尖缺”人才引育清单,依托人才引进计划,发挥创新龙头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平台的集聚作用,加快在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一批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与团队。完善高层次人才相关激励政策,建立项目奖励、成果奖励、特殊津贴、重大课题基金支持等相互结合的激励体系,激发高端人才创造、创新热情。全方位落实人才奖励、薪酬补贴、医疗社保、子女入学、居留便利等配套政策措施,确保高端人才引的来、留的住、能创业、成事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5万名高素质“金蓝领”技工队伍,引进和培育50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六)实施高效能金融助力工程。加大商丘市产业基金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或参股市级产业基金。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债券、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信贷审批发放效率,提前做好续贷业务审批工作,推动与企业融资需求无缝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产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针对性。(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人行商丘市中心支行、商丘银保监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各项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的具体举措,强化各项工作推进,形成全市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合力。(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强化项目扶持。坚持“项目为王”导向,落实“三个一批”要求,加强项目协调服务,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实施。加强沟通对接,推动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平台等纳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统筹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三)强化督导服务。建立新兴产业督导评价机制,完善新兴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对各县(市、区)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综合排名,对排名靠前的县(市、区),在新兴产业用地、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支持。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化企业服务,推动解决问题。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商丘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加快我市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培育增长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围绕“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三大路径,按照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拓开放、优生态的工作思路,重点培育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商丘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未来产业初步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转变。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初步建成碳基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生命健康、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元宇宙等产业发展基础趋于完善,未来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15%,成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创新—产业化生产完整链条”的创新体系,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重点龙头产品。
产业生态趋于优化。培育3家在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头部企业,吸引一批国内外未来产业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落户商丘,融入“双循环”效果显著,未来产业开放合作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主要任务
(一)重点突破前沿新材料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深化与河南工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建设“商丘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重点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推广平台,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技术转化平台,在石墨烯基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突破碳基新材料、新型人工晶体等关键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商丘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前沿新材料未来先导区”,围绕“新特专高精尖”目标,重点发展高端碳纤维、石墨烯等高端材料,延伸“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制品—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重点推动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开展T800级、M55J等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示范工程研究,推进纤维中间体制备、先进复合材料成型等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拓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新能源、体育用品、汽车制造、高铁车头、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积极参与省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建设,为前沿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质量鉴定和应用评价;争创省级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前沿新材料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建设南京大学(商丘)生命健康研究院、商丘师范学院生命健康研究院等健康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开展基因细胞、疫苗、高性能影像设备、精准快诊试剂及临床治疗新技术研发,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试验能力。以华原干细胞为依托,聚焦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肝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技术研发,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试验能力。依托洋森药业、哈森药业等龙头企业,开展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研究,实现传统医药医疗制造向生命健康产业转型。(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药企业等协作联动,聚焦退行性关节损伤和老龄化疾病的细胞工程、可吸收材料临床研究与生产、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和微芯片研发,积极培育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诊断治疗等新兴业态和高端服务模式,打造梁园区、柘城县、示范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依托商丘华原生物公司,建设华原生物医药创新科技城,积极发展细胞存储、细胞技术研发、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打通细胞治疗上下游产业链,推动细胞治疗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利用现有核酸检测设施,推进基因技术在传染病检测、肿瘤筛查、出生缺陷筛查、遗传病筛查、血液筛查等领域的应用。跟踪布局核酸、抗体、长效重组蛋白、多肽类药物等新型生物药物,向终端药品、先进药品以及保健药品领域拓展。(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三)加快壮大氢能与储能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围绕氢产业的“制储运供用”做好产业规划,重点实现氢能规模化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多场景应用。聚焦氢气制取、储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强化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推进氢能“制储运供用”全链条发展。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重点突破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电驱动系统、氢能源装备、氢储存和加注等技术研发应用。到2025年,形成年产3000吨高纯氢产能,建成投运加氢站3座以上,推广应用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以上,氢能客车、重卡运营商业模式基本形成,氢能产业生态雏形基本显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睢阳区、示范区氢制备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氢能企业到我市投资建厂,打造低成本氢能源生产基地。支持国雄氢能科技(河南)有限公司高性能膜电极、金属双极板研发,大功率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示范推广,加快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实现本地规模化生产,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深化与凯盛科技集团合作,推动形成“玻璃—光伏组件—发电—制氢—储能”产业链。支持福田智蓝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企业加快氢燃料商用车研发,布局建设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氢能与储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终端应用场景,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验验证场所。先行推进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行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运营。加快推进氢能生产、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氢能发展产业生态。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氢能智慧供应平台,开展氢气供需预测与平衡分析、加氢站负荷实时监控,实现多氢源、多运输方式、多加氢站间灵活调度。支持示范区、民权县等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以及加氢充电加油综合能源站的示范应用,加快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氢气储运加注技术等研发应用,布局建设氢气加注网络,带动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依托光伏、锂电产业基础,引培一批绿色储能产业领军企业,加快形成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电力系统应用、资源回收等环节相对完备的电化学储能产业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四)积极培育类脑智能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挥我市数据资源优势,建设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构建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安全可控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支持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等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开展类脑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和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战略合作,推动类脑芯片与系统、类脑计算机、类脑智能机器人、脑控设备、智能假体等研发和产业化。依托集美数智产业园、北航星空产业园、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等,重点发展“5G+AI”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开展AR辅助导航场景的5G示范应用建设,引导发展5G在AR辅助装配智能制造场景的应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类脑智能技术和设备在医疗、教育、交通、物流、金融、文化、旅游、安防、灾害预警等领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应用类脑智能技术和设备,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支持煤炭企业建设智能煤矿。(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体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应急局、市金融工作局)
(五)谋划布局未来网络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对接合作,聚焦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推动太赫兹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安全隐私计算、链上链下高效协同、跨链互联互通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构建未来网络前沿技术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依托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超前谋划,开展基于6G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探索和储备。依托北航科技产业园等,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数据技术研发与服务类企业,以工业大数据和政府大数据开发利用为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存储等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聚焦感知互联网、智慧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空天智联网、全息通信等应用场景,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企业、制造业企业开展前瞻性合作,探索现有设备和系统向未来网络升级路径。打造能源、文旅、政务、智慧城市等区块链示范应用场景,能源领域开展区块链能源供应链服务和交易服务,文旅领域开展文旅产业链管理区块链应用,政务领域开展政务数据互认服务,智慧城市领域开展工业制造、农产品、消费品、药品等防伪溯源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
(六)超前布局元宇宙产业。开展元宇宙应用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培育、引进一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元宇宙生态链企业,推进一批典型应用示范项目,带动一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联动,加快元宇宙集聚发展,实现“元宇宙+”新型产业模式。吸引图形引擎、相机阵列扫描、光场成像、动态三维重建等技术落地,加强链接、交互、计算、工具、生态“五位一体”前沿布局,积极发展工业元宇宙、能源元宇宙、文旅元宇宙、虚拟数字人元宇宙、智慧城市元宇宙等,打造全省元宇宙产业发展高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
三、重点工程
(一)创新体系构建工程。
1.引进重点科研机构。聚焦我市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引进落地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支持优势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未来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创新主体创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通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1.完善未来产业高端人才发展机制和政策。针对我市未来产业,进一步制定未来产业高端人才发展专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制定本单位高端人才发展优惠措施,形成比较优势。支持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等高校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匹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
2.实施未来产业引智工程。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实施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团队。5年内引进20名以上投身未来产业的高技能、高职称、高学历、高职务等“四高”人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市科技局)
(三)产业孵化加速工程。
1.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未来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各县(市、区)结合全省总体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园区。建立与国内外高端智库长期合作机制,借助“外脑”对未来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研究绘制未来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地图,明确产业链、创新链关键节点及龙头骨干企业、重点研发机构,通过精准招商,引进落地未来产业重大项目,推动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合理布局,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3.完善产业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服务。加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金融资本汇聚工程。
1.加强产业基金支持。推动现有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运营及投资模式,促进政府基金与市场基金协调互动,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促进资本招商和研发成果产业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健全金融服务机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未来产业开发融资、担保、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养,推动创新型企业挂牌融资;加强重点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培训,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丘银保监分局)
(五)对外产业合作工程。
1.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商丘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借势郑州航空港发展,围绕“一带一路”重点国和地区,及时发布“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重点国别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推动外资投入和本地优势企业外向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2.全方位接入国内未来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合作,加入其未来产业发展生态链,大力承接未来产业转移。靠前就近学习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先进技术,集聚利用异地创新创业要素,破解本土企业高端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足等发展难题,打造未来产业“飞地经济”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重大工作安排,督促检查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考核激励办法,将各县(市、区)、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细化推进举措,完善配套政策,抓好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指导、服务、考核工作。(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加大政策支持。统筹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建立市县两级未来产业项目库,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各县(市、区)要建立专业招商团队,对接国内外一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争取联合实验室、产业化基地等落地,对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优化发展环境。举办未来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分批次、分领域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先进地区与标杆企业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发展能力。开展区域、行业、企业等层面的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应用促进等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联合技术开发、拓展服务网络、承接对外工程等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来源:招商网络
商丘市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2024-01-10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021-04-26关于商丘师范学院工科综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
2018-02-26商丘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2017-10-11商丘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2017-10-11商丘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