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2-05-31 00:00

“十四五”时期是信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加快振兴发展,实现“两个更好”的关键时期,也是紧跟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现代化信阳的关键时期。工业作为强市富民的基石,必须抓好信阳正处于重大机遇叠加期、跨越赶超关键期、绿色崛起黄金期、深化改革突破期的机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围绕“1335”工作布局,着力产业绿色崛起,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为此,根据《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市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为指引,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增量的战略举措,把“三大改造”作为提升存量的根本途径,把推进智能制造和发展新业态作为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策略,制造业的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提升明显。到2020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8707家,比2016年增加5617家。全市工业增加值为724.4亿元,“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速为6.2%,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提高到26.4%。工业税收不断提高,2020年达到31.85亿元,年均增长13.6%;工业税收对全部税收的贡献达到20.4%,比2016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达到14.12%,比2016年提高了4.72个百分点。

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大力实施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3%,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市形成了食品、建材、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密加工、新材料五大新兴产业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集群形成了百亿级的规模,电子信息、环保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

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开展R&D活动的企业数量增至173家。全市已有国家级创新载体11家,省级创新载体143家,高新技术企业13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9.3%。

发展模式日益优化。积极推动“三大改造”,加快生产模式的变化。引导制造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推进产品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到2020年,已建成省级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30个,羚锐制药被评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建立绿色制造体系,2020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8.6%,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省下达目标,建设省级绿色工厂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

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始终坚持“端牢工业饭碗”的指导思想,谋划建设了45个专业园区,产业配套能力趋于完善。融资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市拥有17家银行、41家保险公司、8家证券机构,融资渠道畅通,积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审批效率大大提高,正在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再造,实现保留的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从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智能化、绿色化、平台化等先进制造业模式正在加速形成。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全新变革,新兴产业依靠巨大的市场需求正在跨越式发展,未来产业正在谋篇布局。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从全国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从全省看,我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级重大战略机遇,高标准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

信阳“十四五”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机遇。一是革命老区振兴带来的机遇。2019年,总书记亲临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视察,为加快老区振兴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信阳的发展战略定位,并从政策、资金、要素、人才等方面给予信阳全方位的支持,信阳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二是融入多项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信阳连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嵌入淮河生态经济带,能够共享多个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带来发展机遇。三是双循环的机遇。信阳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努力,在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能够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特色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色链点,优化产品供给质量,更好把握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品质提升趋势,提升经济整体效能。

同时,信阳“十四五”制造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向纵深发展,新兴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全国重点区域开放点多面广、竞争加剧,各地开放态势更加积极,积极布局引进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信阳产业基础与先进地区相比,基础设施不完善,重点发展的产业有点无链,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与国家中心城市距离较远,为重大项目及人才引进带来不小的障碍。二是产业融合赋能速度加快。工业经济正加快从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正加快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拓展,新技术变革的深入演进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以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为代表的制造业新模式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信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4%,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不强、成果不多,创新成果的产业链条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创新人才不足,人才净流出问题严重。这些成为信阳产业升级的巨大挑战。三是信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信阳产业结构不优,一产过高、二产弱、三产不强,工业过分依赖钢铁、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协同不密切,链式发展不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2020年全市新兴产业规上企业数仅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数的16.1%,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9.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缺少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大个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1家,超50亿元3家,超10亿元11家,资源型、初加工型企业占主导地位,产品多集中在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营商环境待改善。要素保障不到位,支撑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手段少、能力弱。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视察信阳的重大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加快老区振兴,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数字化转型成效,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型制造价值,提高绿色制造效果,提高开发区载体能级,提高品质制造效能,为书写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两个确保”信阳答卷,奋力谱写新时代实现“两个更好”绚丽篇章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优化“1+1”产业布局,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提高工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持续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产品升级和就业创业协同推进。

创新引领,产业集聚。坚持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聚焦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锻长板补短板,推动开发区提质增效,形成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数字赋能,融合互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和互联网、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融入“双循环”的大格局,建设长三角协同创新区和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高水平的开发。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融入双循环格局,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各个地区差异化发展。

系统推进,统筹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新兴与传统,省内和省外,制造与服务,经济与环保等的联动关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制造业比重保持稳中有升,主导产业作用更加突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基本完成,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进展,高质量发展态势更趋明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现代化信阳的重要支撑。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打造超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做优龙头企业、做强中型企业,新增主板上市公司2家以上,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公司3家以上。

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传统产业改造基本完成,主导产业作用更加凸显;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00家以上,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建设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数字化转型实现新突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新增40个,企业上云数量突破10000家。

绿色制造实现新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1%,省级以上绿色园区(工厂)新增数量达到5家。
三、构筑先进制造业体系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加快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筑“风(以风电为引领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光(以光电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屋(以绿色建造为引领的未来人居产业)线(纺织服装产业),食(绿色食品产业)尚信阳”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绿色崛起。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聚焦绿色食品、绿色建造、时尚家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六大主导产业,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培育骨干企业,攻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信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支撑。

1. 绿色食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同构,以实施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四化”工程为牵引,加快食品向绿色食品转型升级,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超过1200亿元,建成全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核心区和示范区。

粮食加工。以弱筋小麦、优质稻米为重点,加快弱筋小麦良种的繁育、推广,提高弱筋小麦面粉加工能力,延长糯米粉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黄国粮业、裕丰粮业等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烘焙专用粉、专用糯米粉、营养强化米、功能性米面等精加工水平,打造速冻食品和原料生产基地。扩大谷物代餐和休闲零食等即食食品的生产,加快面制休闲食品的发展,推广潢川贡面传统生产工艺,提高新技术的嫁接能力。

两茶一菜。围绕南部山区产业资源,依托文新、灵山、卢氏、九华山等龙头生产企业,在稳定信阳毛尖茶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眉茶和保健茶产量,推动茶食品、茶饮品和茶叶精深加工,叫响“信阳毛尖”品牌。建设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及种子资源库,科学扩大种植规模,全面推广低温冷榨等先进加工工艺,大力提高茶枯、油茶壳、油茶花、油茶叶、油茶根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开发茶皂素、二酯油、保健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信阳油茶”和“信阳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面推进信阳菜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建设,建成信阳菜中央厨房、优质食材供应链基地,推动信阳预制菜发展。

畜禽肉制品。以潢川华英禽业(鸭)、淮滨华英禽业(鸡)、固始众鑫鹅业(鹅)等企业为依托,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禽类分割食品和熟食制品的精深加工量,广泛开展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生产下游生物制品。推进豫南黑猪、南湾鱼、甲鱼、小龙虾等特色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研发适合家庭消费的生鲜畜禽类半成品产品。积极推动与正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酒类酿造。以淮滨县五谷春酒业、平桥区鸡公山酒业等企业为依托,开发适应不同人群的特色化产品,培育“超级单品”,加强品牌培育与推广,建立商业新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在豫酒振兴中的影响力。

2. 绿色建造。以未来人居科技产业为主线,围绕建材、建筑、家居、家装,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推动绿色发展。到2025年,打造绿色建造超1200亿级的产业集群。

石材板材。围绕上天梯绿色矿山建设,推动上天梯珍珠岩、膨润土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提升加工工艺水平,创建国家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区,发展外墙保温建材、新型墙体装饰材料,打造建筑外墙保温、装饰材料生产基地。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为主线,依托罗山石材、商城良周建材、固始黑石山等企业,提升生产绿色制造能力,打造石材专业园。

家居家装。以万华生态、现代筑美家居等企业为龙头,与市内的中、高密度板生产企业和板材、墙布等生产企业协作配套,加快推进万华生态产业园项目,招引板材加工等家居家装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装配式建筑。依托杭萧钢构、华新水泥、天瑞水泥等企业,开发水泥多功能复合产品与集成,支持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着力建设一批绿色建材产业基地。以杭萧钢结构建筑智能制造基地、远大绿色装配式基地、绿色智能家居家装专业园建设为重点,推动传统家装产业向智能化、零醛化、生态化转型,打造未来人居科学城。

3. 时尚家纺。围绕“丝-纺-织-染-造”全产业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纺织规模,以纺织、服装、羽绒制品为重点,突出时尚、特色、个性化服装加工,加快纺织服装向时尚家纺转型提升。到2025年,打造超千亿级时尚家纺产业集群。

纺织。依托淮滨港便利水运条件,建立长丝前置仓,扩大织机规模,建设印染产业园,补齐纺织短板,完善产业链条。依托浙商纺织、刚辉纺织、大江纺织、顺祥化纤、荣丰纺织、德力高新等重点企业,以棉纺、棉织、化纤、化纤布、涤纶丝为重点,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稳定提升纯棉纱线、色纺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档服装及鞋材面料,开发棉、化纤以及多种成分混纺的功能性纱线,推动医疗、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产业用非织造产品生产,加快推进淮滨纺织工业园区、固始3600亩纺织产业园项目,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化纤纺织基地和中西部化纤纺织交易中心。

服装。以君子林、苏美达服饰等骨干企业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内衣、棉衣、夹克、羽绒服等具备良好产业基础的针织类服装。加强与下游品牌服装厂商的合作,提高代工产品的质量,引进鹿颜国际、阳光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鞋、帽、内衣等服饰品牌生产。加快推进临港服装城项目、淮滨县智能服装小镇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服装加工基地。

羽绒及制品。依托东兴羽绒、华姿雪等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羽绒资源和冲绒技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强与羽绒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新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打造羽绒及制品加工基地。   

4. 智能制造。以装备材料、新能源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和专用设备及专用车辆制造为重点,吸引集聚上下游左右链配套企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传统装备向智能制造转型,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到2025年,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装备材料。以信钢公司为依托,实现由建材钢向工业钢的转型升级,实施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新基建钢材、船舶用钢、钢构房屋用钢等装备材料,带动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入驻明港产业园,拉长钢材产业链。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

新能源装备。以明阳智慧能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明阳风电装备基地项目建设,提高陆地兆瓦级风电装备叶片与主机的制造能力,积极引进塔筒、调速机等风机叶片生产主材和主机装配配套企业,设立新能源研发中心,完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条。推进风光储氢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形成明阳陆上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运维中心和新能源投资中心。

    交通运输装备。加快内河运输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扩大游艇、画舫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规模,提升船舶生产配套服务水平,打造水上运输船舶和游艇生产基地、河南省内陆临港船艇装备基地。依托同合车轮、中联交通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铁路货车车轮、公路安全护栏等产品,打造铁路公路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

专用设备及专用车辆。依托平高电气、摩根电梯、信电电气、华仪开关等企业,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扩大市场份额,打造高低压输配电设备、特种装备专业产业园。以航天精工、煜泰科技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性能紧固件、五金配件,加快推进精密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精密加工生产基地。推动纺织专用设备、建筑专用设备向部件化、成套化转变。依托航天特种车辆、雄狮重工等现有特种车辆企业,加强军用、泵车等专用车辆提质发展,引进新能源整车制造龙头企业,完善配套协作,加速专用车辆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转型。

5. 电子信息。聚焦光学组件、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突出龙头带动、延链补链,推动“固光、拓屏、延端、育器”,打造“光屏端器”千亿级产业链,形成集聚发展格局。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

光学组件。巩固光学组件优势,以舜宇光学、陆琪电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光学技术中心,推动等离子溅射镀膜技术的应用,加强手机、车载、增强/虚拟现实(AR/VR)等领域高端光学专用设备及专用镜片的研发生产,加强摄像头组件及模组的配套生产,推动在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领域的应用,形成光学镜片加工、贴片镀膜等完整产业链,打造光学零部件及模组生产基地。

新型显示。依托天扬光电、谷麦光电、中部半导体等现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华旭光电产业园项目、电子信息智造科技园项目建设,拓展光电显示产业链,深化与京东方、夏普等知名企业合作,重点发展大屏显示模组、大功率移动显示光源、智能显示模组,推动商用屏显示模组产业化,加强新型显示和智能装备的研发,形成玻璃基板、芯片、支架、LED封装、膜材、背光源集成完整产业链,打造光学显示和光学摄像系统模组生产基地。

智能终端。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向智能终端延伸,发挥光学组件和新型显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基于5G技术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增强/虚拟现实(AR/VR)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

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圆创磁电为依托,加强铁氧体、稀土强磁材料的研发,降低稀土材料的用量,推动自动设备的研发应用,打造磁性材料及组件的产业链。推进鼎润科技三期项目建设,加强与新能源汽车车企合作,提高新能源汽车用铜排连接器的技术水平,构建5G基站高速通讯连接器及模组产业链。以罗山县电子电器元器件专业园为依托,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智能家电零部件及模组生产基地。以航晨纳米、鑫达辉等企业为依托,提高电子主板及柔性线路板、电子线缆等发展水平,形成软性电路产业链。着力培育信阳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共同构建支撑信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电子元器件供给体系。

6. 生物医药。以现代中药、化学药物、生物科技为重点,推动生物产业、高性能医疗器械实现突破,建成超2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现代中药。以羚锐制药、信合援生、同源制药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提高通络祛痛膏(骨质增生一贴灵)、壮骨麝香止痛膏等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河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研究院建设,加快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发展与创新。加强对颠茄草、猫爪草、息半夏、商桔梗、苍术等特优中药品种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扩大种植面积,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展信阳道地中药材及特色品种现代化炮制提纯,加快超微粉碎、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产业化,支持中药创新、改良型新药的研发,加快中药配方颗粒市场推广。

化学药物。以甾体生物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扩大甾体激素原料药中间体、2-丁烯酸、肝素钠等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加强仿制药技术工艺、中间体等研发和攻关,加快推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推进一批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及中间体的生产。

生物科技。以北纳创联为依托,推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研制,积极推进微生物菌种、科研细胞、标准物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加大配套企业的引进力度,打造豫南地区一流的生物产业集群。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绿色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强补链延链,招商引技并重,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链接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攻克核心技术,构建信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

1. 绿色能源。以明阳智慧能源为依托,培育壮大智慧风电场、分散式风电场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强化与国内外光伏装备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打造“材料-组件-电场-应用”完整产业链。以“风光火(水)储”“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示范项目和智慧能源体系为突破,统筹风、光、水资源, 加快构建垃圾发电、抽水蓄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综合利用产业链,以需求牵引制造,扩大绿色能源供给空间,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

2. 新材料。以信阳钢铁等企业为依托,强化与信阳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协作,推动建筑钢材向新基建高品质金属材料转型。充分利用上天梯非金属矿优质资源,进一步提高助滤剂、珠光砂、除渣剂、石油固井剂、分子筛、污水处理等矿物功能材料的品质质量,积极引进炸药密度调节剂、塑料填充剂、防渗毯等产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在冶金、化工、医药、环保、航空等行业的应用。依托光山新材料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超硬新材料及制品,推动金刚石切割线、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微粉、超硬材料、精密模具、光伏电站和耐磨涂料的发展。到2025年,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3. 节能环保。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壮大规模、提升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远红外电子电器科技产业园为依托,以节能装备为发展方向,以远红外高温辐热技术、油烟净化设备及在线监测为核心,大力发展红外电热元件加工、清洁采暖设备制造、油烟净化设备,支持光山三元光电建成国内最大的远红外应用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以商城开源环保为龙头企业,以高性能污水处理装备研发生产为核心,推动与北控集团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形成“装备+平台+服务”发展模式,推动服务内容由单一设备、单一项目向能量系统优化、区域能效提升拓展。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

(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加快开辟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生命健康、数据智能等产业发展“新赛道”,争创省级未来产业示范区。

1. 氢能与储能。聚焦氢气制取、储运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依托明阳智慧能源,加快制氢与制氢装备的研制,加强储能电池及储能控制与管理系统研发,推进“风光氢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促进氢能与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2. 前沿新材料。开展强磁材料、风电叶片复合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前瞻性研究,加快突破先进矿物功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建设前沿新材料中试验证基地和应用示范平台,开展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示范应用。

3. 未来网络。发挥北斗卫星定位、导航、通信等功能,推动空天信息、GIS数据、电子地图等系统的应用,在工业、交通、农业、水利、安全、消费等领域实施一批创新应用项目。编制区块链产业技术图谱,推动区块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能源、文旅、政务、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区块链示范应用场景。

4. 生命健康。充分发挥信阳生态优势和中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以文旅康养和中医药康养为主导,以数字康养为支撑的特色康养产业,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医疗、健康养生、体育健身等功能的医养结合特色小镇。加强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发展基因检测、干细胞、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医疗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5. 数据智能。引入云知声、小米、东华软件等配套研发制造企业,加强与豫高校、科研机构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类脑芯片与系统、类脑计算机、类脑智能机器人、脑控设备、智能假体、智能语音等产业化发展。推动类脑智能技术和设备在医疗、教育、交通、物流、文旅、安防等领域应用,力争创建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

四、优化制造业布局

以建设豫南中心城市和鄂豫皖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顺应产业链、价值链空间布局优化规律,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打造“中心引领、双轮驱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创新资源互补,产业资源对接,供应链条畅通的发展局面,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体系。 

中心引领。持续提升中心城区的能级,大力推进信罗同城化,全面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影响力,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引导核心制造和高端服务环节向中心集聚,链接域外高端资源要素,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在中心城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充分依托高新区、平桥区、浉河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依托羊山新区、上天梯管理区,发展建材、建筑、家装等产业,打造绿色智能家居家装基地。

双轮驱动。增强潢光副中心和固始副中心能级,建设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潢川、官渡河、固始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潢光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固始建设豫皖交界区域新兴中心,大别山生态魅力廊道和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加速沿线与武汉、郑州、合肥等中心城市优势产业对接,承接新兴产业、研发机构、高端制造等环节转移,培育发展“飞地经济”。

多点支撑。依托大广高速以及淮固高速发展轴,京广、宁西形成的高铁发展轴,依托水路陆路资源,发挥航运便捷优势,推动沿河沿路流域联动发展,加快传统优势制造业改造提升,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罗山县以电子信息为主导,新县聚焦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商城县聚焦智能制造和绿色食品,息县、淮滨县聚焦时尚家纺和绿色食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开展主导产业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各革命老区县立足资源禀赋,研究建立发达省市与我市及革命老区县对口合作机制,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化与沿淮城市合作互动,充分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河南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厅际联席会及市(县)长会商会等协商合作平台的优势,大力引进一批成长型、龙头型、引领型企业。借鉴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经验,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五、重点任务

(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开放“建高地”。

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创新龙头企业提升引领工程,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大中小创新型企业融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 新增“独角兽”企业1-2家(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3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0 家。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

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实施一流创新载体提质工程,加快信阳高新区提质发展,支持信阳高新区创成国家级高新区。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谋划建设明阳风电新能源实验室、榕基产业园数字研发平台、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与中原学者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100 家以上,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进科研成果从平台到中试到产业化、工程化,打造“0-1-N”创新链条。

汇集创新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优质企业和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培训青年企业家200人(次)以上。大力推进实施“信阳英才计划”,对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建立健全柔性引才、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等招才引智机制,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切实发挥现有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作用,推动提质增效。加快“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不断壮大本土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信阳工匠”,每年力争新增高技能人才8000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500人以上,培训新型学徒1500名以上。围绕人才培养、引进、待遇、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创新人才政策,着力建设高质量多类型多层次人才队伍,形成引得来、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体系。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依托省内及湖北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及跨国技术转移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争创淮河流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以淮河流域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为代表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建立20 家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持续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投入补助等普惠性政策,执行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奖励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军民资源共享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打通军民融合通道,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加快构建豫鄂皖军民科技深度融合新格局。

专栏1 创新平台提升工程

   

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聚焦优势领域,依托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建立健全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力争5年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创建省重点实验室 2 个,省技术创新中心2个,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10家以上,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坚持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扩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链投资,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出台企业技术改造支持政策,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5年滚动实施1000项技术改造项目,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二)提高数字化转型成效。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围绕点上突破、线上链接、块上融合、面上协同、园区互联,加快推进关键岗位、生产线、车间、工厂、园区五个层面智能化改造。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推广工程”,推动重点行业与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加快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分行业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建立系统性、模块化、低成本、易部署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指导企业精准制定智能化改造方案,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支持我市行业龙头企业,运用自身转型升级过程中总结的工业知识和应用经验,形成工业设备升级、智慧产线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电商营销服务等行业解决方案。鼓励工业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企业深度合作,利用5G、全光纤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支持企业对内部网络进行IP化、光网化、无线化、扁平化和柔性化改造。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完善标识解析服务体系,推进标识解析在供应链溯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等领域应用。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搭建数字化平台,依托5G+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引进设立一批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行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平台企业,并推广应用,建成服务全市乃至大别山区域的标杆性工业互联网平台。

引导企业“上云”。持续开展企业“上云”推进工程,推动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引导企业将信息基础架构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鼓励中小企业“上云”,开展面向特定场景的创新应用。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全光网城市”升级和5G规模部署,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宽带、农村家庭百兆光纤和乡镇以上5G信号全覆盖,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 商用部署,推动物联网终端和智能传感器规模部署。谋划推进低能耗、高可靠、高密度、智能化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国家对地观测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信阳)专属云资源基地、信阳移动大数据与云计算中心、信阳联通数据中心、信阳电信省级灾备数据中心等,建成国内重要的数据集散备份中心、国家级云灾备基地、中原数据基地副中心。

专栏2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

   

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围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家居、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快培育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不同行业企业选准切入点,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树立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打造3-5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新模式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培育1—2个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具备区域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若干个面向企业特定场景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上云企业达到10000户以上。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5-8个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示范智能工厂。

   

(三)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重点,坚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链和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链并重,提升集群能级,推动群链共生,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产业链。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培育行动,建立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市域产业集群培育机制,锻造集群长板,补齐集群短板,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时尚家纺、绿色建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时尚家纺、绿色建造等产业领域,实施一批一流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占据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攻克一批面向国家战略的新技术,转化一批支撑引领信阳抢占未来高地的新技术。优化集群生态,培土奠基产业生态圈层,实现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共赢发展。

打造优势产业链。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时尚家纺、绿色建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强产业链的战略设计,分行业制定标志性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实施分类推进和动态调整。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坚定不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系统整合产业发展要素,加快培育符合发展趋势、形成研发端、制造端、营销端、服务端协同发力、共生演进的产业体系。以现有引领型企业为中心,绘制全产业链图谱,支持“链主”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联合产业链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吸引集聚上下游左右链配套企业。

专栏3现代化产业集群提升工程

   

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绿色建造、绿色食品、时尚家纺、生物制药6个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建立健全“七个一”工作机制,强化跟踪推进。力争到2025年,6个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立足信阳区位优势,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实现信阳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打造省际沿边开放高地。

开展精准招商。突出主导产业,紧盯“一核两翼两带”重点区域,全面推行县区党政主职“二分之一”工作法和专班招商机制,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张清晰链式图谱、一个明确目标、一名责任领导、一个推进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模式,通过“金融+产业”、“企业+政府+产业基金”、政府股权投资等模式,招引主导产业的链主、“头雁”等重点企业,全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信商回归升级工程,建立“信商之家”企业服务平台,绘制主导产业链上信商地图,加快资本、人才、项目、科技全方位回归,以信商回归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打造信商回归升级版。主动对接全省“四路协同”“五区联动”,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东接长三角一体化、南融武汉城市圈、北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跨区域协作,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建设,实现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要素协同。拓展和巩固周边合作,主动参与豫皖交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区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全面主攻“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依托进口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平台,开辟优势产品线上“E带 E路”,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

打造开放载体。支持信阳经开区、潢川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积极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保税物流中心,以更高水准办好信阳茶文化节、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信商大会,打造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载体。规划建设航空客运货运枢纽机场,推动临空经济区建设,对接郑欧班列沿线中心城市,实现互联互通。

专栏4招商引资提升工程

   

聚焦“双招双引” 第一战场,紧盯武汉城市圈、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资本外溢和产能调整,精准承接产业转移。推广资本招商、众创孵化招商等模式,完善以商招商、回归招商、云招商等机制,搭建和丰富各类招商推介平台。 “十四五”期间,各县区每年要有1个以上投资超过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全市每年确保有2个以上投资超5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

   

(五)提高企业竞争力。实施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按照“选好选优、培大培强”的原则,在全市头雁企业、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重点税源企业中选取50家左右规模大、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实施重点提升,推动企业在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品牌质量方面全面升级,打造一批总部型、“链主”型、基地型企业。在“1+1”产业中,选取200家左右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层次高、发展前景好的规上企业实施倍增,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行业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优质企业平台化转型,构建大企业产业生态圈,孵化培育产业链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聚焦细分行业对信阳制造业企业进行梳理,支持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培育超50亿大企业集团8家,超10亿企业集团20家。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孵化工程,持续推进“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上市挂牌步伐,力争到2025年新增主板上市公司2家以上,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公司3家以上。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培育800家以上企业入规,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

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大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链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创建一批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探索基于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通模式等,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链对接、价值链衔接、供应链连接。

专栏5企业壮大提升工程

   

深入实施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推动要素资源向企业倾斜,打造良好营商环境,集中力量确保华英重整成功、羚锐壮大做强。“十四五”期间,做优50 家龙头企业、做强 200家中型企业、做大800 家小微企业。五年内再培育 5 家以上企业上市。全市培育超100亿大企业集团6家,超50亿大企业集团8家,超10亿企业集团20家。

   

(六)提高服务型制造价值。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引导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实施生产制造环节效能提升和柔性化改造,支持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打造“服务+制造”“平台+模块”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广“多品种、小批量、准时化”定制服务生产方式。在纺织服装、现代家居领域,加快建设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充分采集和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推进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食品领域加工引导建设“电商+企业+物流”生产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支持重点企业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开展远程监测、故障诊断、远程维修等在线服务。

打造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支持制造业企业向研发、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支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领域企业建设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通用化扩展,提供对外服务转型,为客户提供端到端一揽子解决方案,形成工业设备升级、智慧产线改造、工艺流程优化、电商营销服务等行业解决方案。

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制造服务业,积极培育检验检测认证、会展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良性互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依托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和潢川经开区大别山铁路货运综合物流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集疏运体系,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发展人才测评、管理咨询、服务外包、灵活用工等新兴业态,着力打造鄂豫皖区域人力资源服务高地。以百花会展中心为龙头,推动会展业提升产业能级,积极推进专业性展馆以及综合性场馆和展览展示交易平台建设,统筹全市会展资源,积极打造鄂豫皖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

专栏6两业融合提升工程

   

聚焦智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共享制造(平台)、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方向,在纺织服装、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建材家居等领域,力争五年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5家,争取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家以上。

   

(七)提高绿色制造效果。紧抓碳达峰、碳中和和信阳产业绿色崛起机遇,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完善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持续降低制造业发展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培育创建工作,引进培育绿色制造咨询、认定、培训、整体方案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定期组织对有创建条件和意愿的企业、园区进行辅导,发布年度绿色制造典型案例,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进示范的建设经验。协同发展上天梯绿色建筑、信阳高新区智能制造、羊山新区智能家居家装,构建未来人居全产业链。

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绿色化改造对标提升工程,推动钢铁企业实行能源供应多元化试点示范,开展水泥、矿物材料加工等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达标对标活动,推广中高温余热余压利用、空气源热泵供暖等节能技术,推进能量系统优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鼓励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应用,对能源消耗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实现企业能源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建立“领跑者”培育企业库。

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水泥与工业、建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应用示范,加强上天梯绿色矿产低品位矿、尾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构建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循环经济体系。推进上天梯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智能化园区平台、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强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工农复合型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以大宗工业固废、禽类养殖废弃物为重点,健全秸秆、禽粪污等废弃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建成生活、餐厨、建筑、污泥“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高标准建设静脉产业园。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严控“两高”行业发展。积极研究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及融资工具,争取开展淮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打造区域性绿色金融中心和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进电力生产清洁能源替代,因地制宜推动“风光水氢储”等多能互补发展。加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打造更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专栏7绿色化改造对标提升工程

   

开展重点产业链绿色化改造,在建材家居、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对标活动。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家。实施工业低碳行动,推进电力生产清洁能源替代,因地制宜推动“风光水氢储”等多能互补发展。推广低碳技术工艺,率先在钢铁、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在优势产业领域,支持一批碳中和园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完成国家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

   

(八)提高开发区载体能级。突出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推动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形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发展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优化开发区布局。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一区多园、布局优化的思路,对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的要求,将全市14个产业集聚区整合优化为10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开展全市开发区规划纲要编制,核定开发区四至边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鼓励各个开发区形成“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定位。实施产业园区合作伙伴计划,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设一批“飞地园区”。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在开发区试点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示范,全方位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深化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开发区公司化、市场化改革,推广“管委会+公司”改革,实行“扁平化”“大部门制”管理,支持中心城区开发区选择部分区域开展以公司为主导的园区建设运营管理试点。建立开发区统计报表制度,将开发区统计纳入全市统计范围。开展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简化管理层级和方式,进行放权赋能改革。深入推进县(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开发区“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建立并实施“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建立“亩均税收强度”考核办法,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开展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探索试行“万亩千亿”“千亩百亿”产业园建设。

推动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高标准编制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构建与武汉、襄阳、合肥等城市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协作创新平台,推动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的层次和能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用好用足特色农林优势资源,建设三产融合发展园区。将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桥头堡”、协同创新主平台、产业发展新高地、老区振兴增长极。

专栏8开发区提升工程

   

推动信阳高新区、平桥产业集聚区、明港产业集聚区、上天梯产业集聚区整合,建立新的信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推动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信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为信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以产业为主导,在开发区建设专业性“区中园”,鼓励入区龙头企业推进“区中园”综合性一体化开发,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九)提高品质制造效能。创新质量供给,突出标准引领,加强品牌培育,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推动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发展新优势。

提升制造质量水平。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广普及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持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建材家居等行业,鼓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和质量标杆,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量标杆和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强力推进信阳市综合检验检测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检测、检验及认证机构,发挥检验检测机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大幅提高企业质量违法成本。

推动标准化和专利建设。持续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在信阳实施,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形成若干信阳标准。鼓励龙头企业制定团队标准,指导大中型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引导中小微企业贯标达标,开展标准化综合试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和质量对比提升活动。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以标准为载体,促进信阳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稳步扩大进出口规模。面向我市创新能力强、知识产权基础好、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合作,开展专利分析导航等,推进产业创新。

推进品牌建设。支持开发区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打造信阳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加强茶叶、油茶等农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建设,推进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发展,建设“食尚信阳”。创响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中药知名品牌。围绕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各类载体,积极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培育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推广区域品牌建设示范经验,培育区域品牌建设先导区。支持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质量品牌自我评价、在线教育、专业诊断、专家咨询等服务,组织参加中小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经验案例遴选及交流活动。加强品牌宣传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不断提升信阳品牌影响力。

专栏9品质制造提升工程

   

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持续提升信阳制造业的品质制造能力。到2025年,重点领域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6%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新增省质量标杆企业5个以上, 5个产业集群进入河南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示范行列。

   

六、规划实施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工业强市建设的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践行新理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加强现代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政策生态、人才生态、效能生态的协同推进,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合力,协同各部门政策,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政策包”,完善制造业领域的产业扶持、企业培育、创新驱动等配套措施。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信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谋划、项目招商、项目落地机制,扎实开展“三个一批”活动,以项目建设带动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跟踪督办,围绕投产达效这个金标准,坚持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责任到人,细化到天,确保完成重点制造业项目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围绕项目建设主战场,当好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三)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金融、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持续开展银企、产销、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活动。深化银企对接,完善“政银企社”对接机制,鼓励发展企业债转股与投贷联动,支持设立特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省级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及域外创投基金投资信阳,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引导企业运用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稳步提高制造业用地规模,每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制造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创新工业用地方式,落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研究制定新型产业项目配套用地政策,推广M0(混合用地)、M1A(新型工业用地)模式,保障制造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整治,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四)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坚持对标一流、刀刃向内,执行最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坚定不移推进营商环境革命。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严格落实“县长+局长”“局长+1”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切实解决问题,提升服务质效。推行“企业服务日”“企业家恳谈日”等制度,发挥好“首席服务官”作用,及时跟进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盘活存量、激发增量,充分释放发展潜能。全力推进以“豫正通”平台和“13710”工作制度为牵引的效能革命,营造安商利企、便捷高效的一流政务环境。以营商环境评价为导向,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跟踪监测平台,推进试点示范,实施重点指标优化提升行动,助推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快推进“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实行“套餐式”服务,探索申请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存档零纸件的“秒报秒批”“刷脸办”等智慧审批服务场景,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 

深化市场化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五)强化政策引导

市县两级财政设立制造业高质量专项资金,制定企业投资、省级以上各类称号等资金支持细则,将涉企引导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依托,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工业企业应急周转、制造业融资担保风险资金池,将全市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贷款增长率纳入考核,引导社会资本向工业企业汇聚。加强与省融资担保基金业务合作,加快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六)健全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牵头推动。各县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细化工作方案,画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表,挂图作战、照表推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建立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把制造业项目建设情况、制造业招商引资完成情况等制造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定期开展阶段性评估,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